說“圈子”,人有人的圈子,動物有動物的圈子。物以類聚,人以“圈”分,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圈子”。由於生存的需要和後來衍化成交流的訴求,不是一路人走不到一個圈子裡去。“圈子”便圈定了人的逐利和愛好趨向,它的形成也就不難理解了。每個人都有利益圈、朋友圈、同事圈、熟人圈、關係圈等,也都在尋找和努力實現自己的圈子,無論是娛樂圈、生活圈、工作圈,還是學習圈、社交圈等。它恰好地為人們的需要與謀求、欲望與意念,以及利益的共用提供了場所和機會。圈中有圈,圈外有圈,它說明了人們為了共同的利益和嗜好走到了一起,以致形成團體和組織。在很多誘惑中,互相利用和關照是圈內人士表現出來的行動。但又有多少或哪個圈子中沒有“圈套”呢?
圈子的大小都因人進人出而定,它的變動有著多種因素。在官場也好,在商場也罷,總免不了試探考驗和討價還價,在有情無情的爭鬥中,進出圈子都體現在人事關係的條件之中。尤其是社交圈子,更多地是以財取人,以權取人,以貌取人,以言取人,以能取人,以事取人。倘若取之不進,進之不取,都不是一路人。因此,圈子便會成為圈套,套著人為之效力、賣力。人從這個圈子到那個圈子,在圈子中把自己套牢。只要人的圈子沒被破壞和解散,圈套就在其中。
在圈內圈外,有很多不知者和無知者。不知者不責不罰,無知者無怪無怨,這其實是一種可憐和可悲。自己不認識自己,自己把自己圈起來和套進去,即使自己認識自己,也很難脫離和走出圈子,因為多種利害關係早已將人套在裡面。除非你不被權錢、愛情、親情等事物利益誘惑和左右。
人在任何環境裡生存和生活,都避免不了對身心的需要和拒絕,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是看到的還是想到的,是遇到的還是做到的。我們都有自己的需求和愛好,自覺自然地邁進一個個圈子,在圈子中,人們為身心的滿足和貪婪,很難有幾個人能逃脫不見繩索的圈套。人事中恐怕沒有無利益和誘惑的圈套,這圈套就是坑害人的陷阱。可有人明知是圈套陷阱,也毫不猶豫地鑽進去。要不,怎會有“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之說呢?
我們有各自的圈子,有各自的愛好和追求,但在很多人事中,人們為之努力和奮鬥的都是共同的需要,為了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了。因此,聰明的人為不聰明的人服務,説明有權有勢的人設圈套獻計謀,以獲得更大更高更好的利益和滿足。我們進圈子上圈套,都是利益和愛好的驅動與誘惑,誰不是在為實現自己的利益和愛好而付出勞動、犧牲需犧牲的東西呢?
我們的努力就是為了認識和看清人事,能掌握自己,把握命運。倘若在做人做事上無權也無錢左右別人時,千萬不要連自己也約束不住。既要看到自己的長處,也要想到自己的短處;既要懂得權錢的益處,也要明白權錢的害處。知道累有所值,苦有所願,為了愛的就不怕犧牲什麼,就不覺得苦和累。即使苦累,也總認為是愛的需要和過程。愛是個圈子,權錢和情感是個圈套,誰不是套中人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