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

兩個對於未來期許不契合的人能不能在一起?

前幾天在微信號上發佈了一個問題:兩個對於未來期許不契合的人能不能在一起?

超過百條的回復幾乎是清一色的不能

忽然就想起了一件真實的事情。

高三的時候我在一個語文老師那邊補課,因為不用付錢,而老師教得又好,所以我去得很歡。語文老師的太太是我爸初中時候的班主任,家學淵源甚是深厚,幾代人都關係不錯。老師有一個獨生子,兒子結婚的時候我還吃到了喜糖。後來沒過幾年,聽說他和太太離婚了,又沒過幾年,他又娶了另一個平凡的姑娘,生了兒子。

為了稱呼方便,語文老師的獨生子就稱為A好了,他的前妻稱為B,後妻沒有什麼戲份,於是按下不表。

AB是高中同學,從高中時候就開始戀愛,一直到各自在某著名大學畢業,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畢業之後,兩個人領了證,B打算去德國繼續深造,並且鼓勵A和她一起前往德意志。A在猶豫很久之後,心裡的天平還是傾向了B,畢竟在那麼些年以前,海歸碩士的競爭力還是很可觀的。

到了德國之後,兩個人都開始了刻苦的求學之路,由於學業繁忙,AB兩人的家庭又都是工薪階層,於是他們約定把生孩子的事情緩一緩,等到畢業工作了有一定基礎了再考慮。

求學的時光過得很快,在碩士畢業之後,B想要留下,而A想要回國。在B的勸說下,A勉強答應留下來先找找看工作。B很快就順利地在銀行裡找到了一個不錯的職位,而A卻屢屢碰壁,一直沒有在德國找到合適的工作。

在心情的極度煩躁之下,AB的爭吵也越來越多,流露出了很多想要回國的意思。但是B不願意放棄自己在德國獲得的機會,而是勸A在德國繼續找工作。終於在某一次大吵之後,A憤怒的買了機票回了中國,不辭而別。

B對於A的行為感到非常憤怒,也覺得A活到二十多歲了還那麼幼稚令她很失望,兩個人隔著大洋爭執不下,B不願意回國,A也不願意再去德國,終於到了挽回不了的地步,辦理了離婚手續。

後來A在國內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而B在德國的晉升之路也越走越好,兩個人都擁有了新的伴侶和自己想要的職業發展。只是多年的感情,從懵懂青澀走向成熟,最後以離婚收場,還是不免讓人覺得可惜。

這是我聽過的第一個關於未來產生爭執而崩掉的故事。後來見了無數分手的情侶,無論是否異國,才發現磨淡感情的並不是距離也不是時間,而是在不知不覺之間,兩個人對於未來越來越大的偏差。

在象牙塔里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戀愛比天還大。

當我們真的離開了象牙塔,你才會發現,世界上有很多的東西,佔據了比感情更重要的位置。你的現實裡實現不了她的夢,你們就會離得越來越遠。一個覺得對方不切實際,另一個覺得對方庸俗市儈。又或許兩個人都是現實的,可就像AB的故事一樣,你想留在國內他想出國發展,讓誰妥協誰都是不公平。現在的大部分人,比起我們父母那一輩,更願意去爭取自己的生活。或許會在生活習慣上進行遷就,但是為了另一個人放棄自己的未來,卻變得越來越難。
 
其實這並不是一件壞事,曾經在戀愛比天大的時期,我們都堅信只要有愛就會克服一切的困難,那些你不願意跟著他出國,或是他不願意為了你留下的故事,都是說明你們不夠相愛,而他想去北上廣你想留在小城,也不過說明你們不是真愛。現在,我仍然願意去相信愛,只是不願意去相信,愛可以是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要求去生活的理由。

愛情正在變得理智,而令人遺憾的是,愛情也由於激情的消退,難免變得也有些乏味。

如果兩個人對於未來的期待不能契合,但是他們還願意不顧一切得堅持,他們的勇氣值得欽佩。而如果兩個人因為這個原因,選擇放手,也並沒有什麼可以責怪的地方。

畢竟我們中的許多人,總要開始漸漸學會不再用愛的名義來克制別人,也不再用愛的名義來放肆自己。

這個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就像一個人永遠不會踏入同一條河流,沒有人知道誰會不會創造奇跡。

不過,無論未來是否告別,至少當下認真相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