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我想進大學想得要死;
隨後,我巴不得趕快大學畢業好開始工作;
接著,我想結婚,想有小孩又想得要命;
再來,我又巴望小孩快點長大去上學,好讓我回去上班;
之後,我每天想退休想得要死;
現在,我真的快死了……,
忽然間,我明白了,我一直忘了真正去活。
──無名氏
這本書探討的是使生命富有意義的「真實剎那」,以及我們如何擁有更多「真實的剎那」。它要你去體驗生命中每一刻的完滿與奧妙,真正的滿足就在當下的此時此刻,而不是非要等到賺了更多的錢、找到門當戶對的另一半或減肥成功以後才能獲致。它探討如何重新看待你與伴侶和孩子在一起時的真實剎那,工作和遊戲時的真實剎那,最重要的是,面對你自己的真實剎那。
誠實看待你自己的生命。你每天每夜所做的事都很有意義,且能使你心中微笑嗎?你是否把大多數的時間都花在幾乎毫無樂趣的事情上?當你生命終了,你會不會希望自己曾經以另一種方式過活?如果你只剩下一個月的壽命,你會做什麼改變?
檢視你自己的內心深處。你快樂嗎?有什麼東西是你覺得必須擁有才會快樂?你確定擁有那樣東西之後,你一定會快樂嗎?那樣你就滿足了嗎?
真切正視你自己心靈的價值。假設明天你突然死了,在回顧自己的一生時,哪些時光會是你最珍視的?你會最想念活著時候的哪一部分?
「用心」
藉著這本書,你可以開始針對這些問題去尋找,自己的答案,就像我也一直在找尋屬於我自己的答案一樣。我相信對自己提出這些問題非常重要,它會迫使我們不再麻木地、機械式地過日子,而必須用心去活。
有一個禪的故事很有名,一個弟子來到師父跟前,請求師父開示生命的智慧。師父對這焦急的弟子注視了一會兒,然後拿起毛筆寫下「用心」一字。弟子不解,著急地請師父解釋,師父又寫了一次「用心」。這時,年輕的弟子又頹喪、又生氣,完全無法理解師父要教給他的道理。於是,師父再次耐心地寫著:用心……;用心……;用心。
生活的片段,有時是無盡的喜悅,有時是深沉的傷慟。然而不變的是,當你全心全意於你所處的那一時、那一事、那個當下,你所經驗的便是一個深具意義、絕不枉費的剎那。這就是我所說的「真實的剎那」。
電影「銀河飛龍」裡有一句台詞是:
我發現「我們為什麼在這裡?」是人類常問的典型問題,然而,我倒覺得,不如問問:「我們真的在這裡嗎?」這似乎更值得深思……。
此刻,你正心無旁騖讀著這個句子嗎?抑或分了神想著其他該做的事,或盤算著晚餐要吃什麼?你是不是好像在讀著,心裡卻仍掛念昨晚和女朋友吵了架,或在猜想剛才碰到的那位男士,會不會打電話來約妳出去?我們大多數人都無法全然專注於自己正在做的事,無法心無雜念地感受眼前時刻。我們把絕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心不在焉上,以至於很難擁有真實的剎那,因為只有在你百分之百地經歷當下的那一瞬間,真實的剎那才能富含力量,才能完滿。
真實剎那的另一個說法是「全神貫注」。全神貫注是許多東方傳統思想,特別是佛教的核心概念。簡言之,就是將全副心神貫注在眼前手邊的事物上,讓心靈毫無雜念地去體驗當下。
投入每一瞬間
全神貫注使你完全投入那一瞬間上,它能把每一個尋常的經驗──如散步、哄孩子入睡、擁抱伴侶、甚至單純的開車,轉變成一個個真實的剎那。當你全神貫注,就能毫無遺漏地去感受自己當下所處的環境和正在做的事,而不是麻木地讓眼前這介於過去和未來的瞬間,成為又一個即將逝去、將會遺忘的時刻。稍後,我會在書裡提供一些能幫助我們活得更全神貫注的方法。
全神貫注的相反是麻木,沒有思考、沒有感覺、機械化、無意識地活著。我相信,我們自己和周遭親友的許多痛苦,其實是肇因於我們的麻木:
●因為麻木,你才可能維持著一段對你毫無益處、甚至可能有害的關係,而且全然無視於自己的悲慘不幸。
●因為麻木,你才會長年累月忽略身體對你發出的警訊,忽視它的慢性消化不良或胃潰瘍,只曉得猛吞胃乳片,直到多年後醫生對你說你已病入膏肓,才懊悔不已。
●因為麻木,你才會抽菸、喝酒或吸毒,無視於自己的日夜咳嗽、情緒不穩、精神時好時壞,不知道自己是在慢性自殺和傷害所有愛你的人。
●因為麻木,你才可能明知身處於不公平的境遇中,卻仍默默承受,毫不反抗。
太多時候,我們大多數人都受困於這個不健康的習慣;而一旦麻木地過日子,我們便錯過了所有真實的剎那。心理學教授藍爵(Ellen Langer)寫過關於麻木的書,他說麻木生活和行動的人,一不小心就會墮入行屍走肉的泥沼裡。我們順著時間走下去,眼光卻不看著當下,只著意於未來,之後則懷疑,為什麼不曾走到任何能給自己有持久成就感的標的。
若想擁有每一個真實的剎那,
就要用心迎接生命為你展現的每一刻,
全心全意活在當下,
放開心胸去充分感受,盡情展現生機。
為未來而活
在美國要過得麻木很容易,因為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就是「為更美好的明天而活、而夢想」。美國向來是逐夢者聚集的地方,他們從世界各地移民來這裡,被鼓舞著去懷抱更大的夢想。問題是,整個二十世紀的後半段,我們都在為明天而活,對當下所付出的時間則少之又少。我們為未來計畫、為未來擔憂,然後不知不覺中,當生命走到了盡頭才醒悟:我們一心一意計較已發生或希望到來的事,卻忘了享受當下的每一個片刻;我們都變成「為生活做準備」的專家,同時也變成「現在就充分享受活著」的低能兒;我們為事業做準備、為休假做準備、為週末做準備、為退休做準備──總括起來,我們其實是在為生命終了做準備。
如此擅長於為未來而活,問題就出在我們已養成了不活在當下的習慣,於是當那些期待已久的美好事物真正來臨──假期、升遷、狂歡會……;我們已經不知道該怎麼去享受了。面對這些引頸企盼了好久的美事,我們依舊匆忙走過,彷彿只是又一樁麻煩事,我們迫不及待要把它解決掉,但事過境遷,又想不透自己為什麼還覺得失落、覺得不滿足。
最近有一位好友結婚。她花了一整年時間來籌備她的婚禮──那的確是一場別致、出色的婚禮。第二天早上,出發去蜜月旅行之前,她從機場打電話來。我問她是否滿意這場婚禮,她竟表示她感到異常空虛。「我幾乎想不起來婚禮的樣子,」她的聲音裡透露著失望,「好像迷迷糊糊地就過去了。」
我這位好友的經驗並不特別:當我們將生命耗費在為未來做準備,而非享受眼前時光,我們便把快樂也給延誤了。我們失去了欣賞和領受快樂的能力,一旦真有機會體會真實剎那,就只能和它們擦身而過了。
在美國,我們活在一個只重行動、不重實質的文化裡,這也就難怪我們如此拙於創造真實剎那,更遑論能在每一個當下怡然自得。我們一向重量不重質,只在乎不斷的活動所帶來的刺激,對實質問題則不聞不問。我們常以外在的成就來論斷別人或自己,卻忘記自己在本質上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們是一群興風作浪的行動者、成就狂,一如塔希(Nina Tassi)在《嗜快成癮》(Urgency Addiction)書中所描寫的「一群速度崇拜者」:「愈大愈好……」「任你吃到飽……」「買一送一……」「一樣價錢買得更多……」「史無前例的速度感……」「最新、最先進的……」,這就是美國精神。
錯用「消費意識」
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我們進入了一個瘋狂的消費主義時代。我們要盡可能地多,且盡可能地快速,消費和業績成為我們的快樂之鑰。我們對自己說:只要有汽車、房子、彩色電視和一個好工作,我們就算過關了;如果我的這些東西能比隔壁那傢伙的更新、更好,或能謀到一個名號更響的差事,可就成就做人了。我們的英雄是那些擁有最多的人,所有的目光都凝聚在事物上,人生的目標不再是生活,而是「擁有」和「完成」。
無可避免地,「消費意識」把我們通通變成了延誤快樂的高手。延誤快樂的意思就是:相信「為了要快樂,必得要有某些先決條件才行」;你想像自己:「等到……之後,我一定會很快樂。」
我們相信在擁有某種經驗、或某種財富、或某種地位之後,我們就會快樂,而在這之前,快樂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努力工作,或任時間流逝,然後終有一天,我們所期待的快樂源頭就會降臨。我們完成學業、減肥、創業或買房子,然後欣喜地等待快樂的到來!同時大失所望;我們或許會覺得滿足,卻不快樂。
這樣的過程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覆。「沒錯,我知道我曾說只要當上經理,我一定會很快樂;可是我現在才發現,真正能讓我快樂的,是當老闆。」於是我們再一次把快樂順延到下個目標上。
時不我予
就像吸毒一樣,總是需要愈來愈重的劑量,才能達到興奮效果,最後終有一天,你再也離不開它。我們之中,一定有很多人已經步上了這條路。我們買了車子和房子,我們投身工作,並且正一步步爬上了成功的階梯,我們努力供給小孩那些我們不曾有過的一切享受。我們得到很多想要的東西,也當上了我們從前所欣羨的成功人物;但是漸漸地,我們開始懷疑,好像有什麼地方出了差錯。不停追求的那些夢想,已經把我們帶進了一個心靈和情感的死胡同:這一路上,我們拿出所有真實的剎那來換得財富、換取目標的達成,但是,我們換不到快樂。
而更可怕的是,在這過程中,我們的生命已悄然飛逝了。每個週末,我們奇怪一個星期又跑哪兒去了;每個除夕夜,我們感歎怎麼一年又不見了;早上醒來,赫然發現自己已經三十歲、四十歲或更老了,卻怎麼也想不起來,時間是怎麼流逝的!我們看著孩子畢業、有了自己的家,但總覺得搖他們入睡、教他們綁鞋帶,都彷彿是昨天的事。
我們不能教時間慢下來,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向死亡的那一端邁進、一點一點地在變老;但是我相信,一旦我們能更全心全意地體驗生命的每一刻,就會覺得時間過得更有意義。
當我們將生命耗費在為未來做準備,
而非享受眼前時光,
我們失去了欣賞和領受快樂的能力,
與每一個真實剎那擦身而過。
最長的四十秒
你的一生中,可能也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是稍縱即逝的剎那,卻覺得有好幾個鐘頭那麼長;明明才幾個星期,卻像是過了幾個月;才幾個月,卻好像已經過了一輩子。通常在這種時候,你完全專注於當時的情境:分娩的時候、自己或家人在病床上等檢驗報告出來的時候、和心上人第一次親吻擁抱的時候、整晚盯著電話等男朋友為昨天的爭吵道歉的時候;在這樣的情形下,時間的腳步似乎慢了下來,儘管你的理智告訴你,這一天、這個夜晚絕對跟其他任何時候一樣,你還是會發誓:感覺起來起碼有兩倍那麼長。那是因為當時你的人、你的心、你的感情已經完完全全地投注在每一個瞬間了。
一九九四年一月十七日凌晨四點三十一分,我和上百萬的南加州人,一起經歷了一場美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大地震。我永遠不會忘記那種恐怖的感覺:我們夫妻倆只能死命地攀在床邊,在寒冷的黑夜裡,周遭的一切給震得地動山搖、隆隆作響,而聽起來就像是世界末日到了!我們死定了!
謝天謝地,我們沒死。之後的幾個小時,我們縮在衣帽間的地板上,等著餘震過去。我們簡直不能相信收音機裡傳來的消息:所有報導都說主震大約持續了四十秒。「不可能!」我和丈夫相互叫著:「至少有三分鐘!」我們覺得新聞報導都錯了;可是他們沒錯!後來的幾天,我和很多朋友鄰居談起那次地震,也聽了許多收音機和電視裡的報導評論,沒有一個人覺得這個地震只有四十秒。他們都和我們一樣,一口咬定地震持續了好幾分鐘。當然,我們都錯了。我們經驗到的是,我們一生中最長的四十秒。
毋庸置疑,那次地震是我有生以來最恐怖的經驗。它絕對夠資格成為一個真實的剎那,儘管我絕不希望常常遇上!然而,和所有真實的剎那一樣,它賜給了我們許多美好的禮物!知道了什麼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使夫妻間變得更親密,家人關係更接近,朋友和陌生人之間也增添了真誠的關懷和親切感。經歷過這樣震撼的時刻,我們的心被震開了,我們的靈魂被震醒了。因為我們被迫放慢了腳步,在地震當天的每一分鐘和往後的幾天裡,一心一意面對遭遇到的一切,結果,我們感受到了更多的愛。
我的尋樂之路
打我有記憶以來,我就是一個探索者。凡認識我的人從不會形容我是個無憂無慮、天真快樂的小女孩。我父母的婚姻並不愉快,從孩提時代,我就想為母親眼中的憂鬱、父親心中的迷惑和我自己的痛苦找尋答案。最教我小學老師訝異的,是我三年級時第一次寫詩時,問道:世上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不快樂?我迫切地想要知道人生的意義,找不到答案讓我異常失落。
十八歲離家後,我認真地踏上了尋找真理之路。我找到了一個心靈上的導師,跟著他開始學習靜坐,經常閉關靜修好幾個月,希望能從方寸之地,找到我所企求的寧諍和智慧。我一直專注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裡,數年後,我知道是時候了──我該回到外面的世界,去找尋我生而為人的目的。然後我回到學校去修完學位,開始致力研究我最關心的──愛、關係、生活的過程。
我為十八位最要好的朋友在家裡的客廳開了第一次的工作坊。我並不打算出名,也沒打算主持電視節目、廣播節目,甚或出書,我只是將我的所學和我摯愛的友人分享。所以當第二次工作坊來了三十五個人、第三次來的人更多時,我真是嚇了一大跳。不過很快地,我該走的路愈來愈清楚地展現在眼前,我也迎了上去。我很慶幸上天賜給我與人溝通的能力,使我能提醒他們和我自己,愛是多麼的重要。
決定當老師之後,我就立誓要竭盡所能,影響更多的人。我並沒有在一夜之間成功,我也不曾這樣奢望。在我的一生中,所有的事都得來不易,我總是必須先有所栽,才會有所穫,我的事業也不例外。
回顧過去,有兩個原因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凡事都必定全力以赴。其一,小時候,我多數朋友的家裡都比我家有錢。我家的房子是我所有死黨裡最小的;穿的衣服都是從折扣店買來、標籤被剪掉的瑕疵品。真正需要的用品,我不曾缺少,但也從未嘗過「擁有好多、好多我想要的東西」的滋味。也就是說,如果我得到了什麼東西,那一定是因為我努力付出過;其二,我決定更努力的原因可能是,我覺得自己的長相不太有魅力。你想像一個乾乾瘦瘦又嚴肅兮兮的小女孩,膚色蒼白、綁著髮帶、臉上架著一副醜醜的眼鏡,那就是我的樣子了。我知道我不太可能憑外貌讓任何人對我留下好印象,所以我只能以才智取勝。即使多年以後,我換上了隱形眼鏡、學會了打理頭髮,也注意到有男孩子覺得我還有點吸引力,我仍然不認為自己長得好看。
所以在我的事業剛起步時,我不停地工作、不停地打拚,忙得根本沒注意到自己已頗有名氣了。直到幾年前的一次因緣,才使我開始重新規畫自己的生命方向。當時我在電視台主持一個每天播出的節目,那天我和一個外地來的朋友一起開車去電視台,才一進攝影棚停車場,她就看到有一堆「影迷」在等著我簽名,她忽然咧嘴大笑:「芭芭拉,妳真的夢想成真了。」之後,她語帶關愛和讚歎地說:「妳一定很快樂!」
願望多,快樂少
聽到這句話時,我的心裡好像有一道窗簾忽地被掀開了。煞時,我看到自己的的確確完成了許多長久以來的夢想:我現在住的房子,比任何一個小時候玩伴住的房子都來得好;我有能力為自己買所有小時候買不起的東西;我可以送我媽媽到任何地方去旅遊,那是從前她拉拔我的時候不可能負擔得起的;我終於找到一個不論我多醜(即使是戴著眼鏡、紮著馬尾)都會愛我的男人。然後看看現在,我正開著車子去錄我的電視節目呢!可是檢視內心深處,我看到一件可怕的事實──我不快樂。我很得意,我很滿足,可是我不快樂。
聽了朋友說了那句話,那天我澈腦子想的只有這件事:我想不通「怎麼會這樣?」我深信自己工作的價值,我也知道很多人的生活因此改觀,我絕對以自己的工作成就為榮;我的婚姻美好而甜蜜,我的健康狀況良好,這一切為什麼還不能使我快樂?為什麼還不夠?到底還漏掉了什麼?
隨著時間流逝,我漸漸看到了真相。我不快樂是因為我不曾讓自己體驗許許多多真實的片刻,那些無所為而為的片刻,那些不為工作目標忙碌的片刻,那些我簡簡單單就是待在個什麼地方的片刻。我擅長行動,卻對如何單純地活著極不在行。這麼多年來,我滿心相信:只要能達成願望,我一定會很快樂。如今,我擁有了從前想望的東西,但也明白:就算獲得更多,我也不會快樂;如果我現在覺得不夠,那麼永遠也不會夠。
我決定牢牢記住這個領悟,我把它寫在一張小卡片上,擺在我的鏡子前,每天早上讀它一遍:
什麼時候我才會覺得夠了?
夠了之後要做什麼?
拿這幾個大問題問問自己,如果你此刻覺得不夠,什麼時候才會夠?在那之前,你得再賺多少錢、再累積多少成就?然後你要做什麼?你的生命會呈現出什麼樣的面貌?有人告訴我,他們僅僅對自己提了這幾個問題,就開始了一段長達數星期之久的自我探索歷程。
滿意不等於快樂
因為我回答過這些問題,所以現在我知道:我可以再出一打更暢銷的書,再上千百次電視節目;或者,如果我有小孩,我當個全職媽媽,會教養出完美無缺的孩子;如果我從商,我會有本事買下任何我要的公司。但是,沒有一件事能教我快樂;這些最多能讓我滿足、令我得意,卻不能帶給我快樂。
快樂與滿意的差別在哪裡?滿意基本上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它代表完成了某件你有所為而為的事──一項計畫、一次交談、一頓美食。比如,新書的進度又完成了一章,我會覺得很滿意;發表了一場演說而且頗獲好評,我會覺得很滿意;把櫃子清理乾淨,我也會覺得很滿意;總之就是有某件事情完成了。
快樂則是比較傾向情緒方面的滿足。當我在某本書的某一章裡,寫出了自己都歎為觀止的字句,我會覺得很快樂;演講後,有人前來和我分享感觸,我感同身受,會覺得很快樂;我望著衣櫥裡的某件衣服,回想起曾經穿著它度過的一個有趣的夜晚,我會覺得很快樂。
我記得我的第三本書剛剛上《紐約時報》暢銷書徘行榜第一名的那天,我的經紀人一早就打電話來告訴我這個好消息,我當然很興奮。那本書我寫得很認真,它能有好成績,我當然覺得滿足又得意。那天晚上傑佛瑞下班回來,我們一起躺在床上,他把我攬入懷中,撫摸著我的頭髮,告訴我他多麼以我為榮,因為我為這本書付出了這麼多,因為我這麼辛苦到各地去促銷,因為我這麼聰明慧黠……,我熱淚盈眶地接受他的愛。那一刻,並非之前,我好快樂。那相愛的一刻正是真實的剎那。
我們都做過讓自己很滿意的事情。然而不論我們再做多少,再體驗多少的心滿意足,我們都需要學會創造真實的剎那,才能擁有真正的快樂。
快樂的唯一源頭,是擁有許多生命中真實的剎那。
快樂的源頭
快樂只存在每一個剎那的當下,也只在當下可得。快樂降臨的那一剎那,絕不會是我們存心去尋找快樂的時候,因為一旦存心追索,我們的心就已不在「此時此地」,而是到「別處」去了。如果我們能讓自己回到現在,全神貫注於手邊的事物,快樂便會不求自來。
「快樂」(happiness)這個字源自古英語裡的「hap」,意指機會或運氣(不論好壞)──意思就是人的遭遇(happens)。換句話說,照字源上的解釋,「快樂」應該是「所有當下遭遇的經驗」。所以儘管我們會說:「我要快樂起來」,基本上我們已經把自己投射到未來去了;而快樂,依定義,是只存於當下的這一刻。
世界聞名的越南禪學大師一行禪師(Thich Nhat Nanh),寫過一本深具啟發的書《一步一蓮花》(Peace Is Every Step),他在書中寫道:
生命的意義只能從當下去尋找。逝者已矣,來者不可追,如果我們不反求當下,就永遠探觸不到生命的脈動。
如果你不知道珍視現有的一切和現在的自己,無法從中得到快樂,那麼即便將來擁有了更多,你也不會快樂;要是你不懂得怎樣充分享受手上的五百元,就算有了五千、甚至五百萬,你也還是無法享受;和你的另一半在家附近散散步,要是你不能從中得到樂趣,就算去夏威夷、去巴黎也沒用。我並不是說多點錢、多點休閒活動,不能教生活更舒適;事實上,生活是會因此舒適些,但你卻不會因此而快樂,因為錢和休閒活動本來就沒這功效。只有你自己,藉著學習活在當下,與時偕行,才能讓自己快樂。
想像一下,你的心願是要成為一位小提琴演奏家,有人給了你一把老舊的破琴練習。你當然想有一把「史特德瓦瑞斯」(Stradivarius)提琴,那可是全世界公認的頂尖好琴,可惜你沒有,只好夜以繼日不停地練習,傾注全付精神和心力在那把劣等的琴上,演奏出最美妙的樂聲。有一天,來了位慈善家,送了一把你夢寐以求的「史特德瓦瑞斯」小提琴;你以顫抖的手接過了琴,然後開始演奏,你奏得是優美動聽極了。動聽的原因可不是那把價值二十五萬美元的名琴,而在於你已練就了小提琴家所須具備的精湛技巧。
要是你沒有學會駕馭那把二手的舊琴,你就不會有能力去拉「史特德瓦瑞斯」提琴。假如你不學著享受你已擁有的一切,那麼擁有再多,也不能帶給你快樂。
「孩子們將為你帶路……」
別害怕這些道理聽起來太深奧、太抽象,似乎連聽都聽不懂,更遑論照著去做,我可要提醒你:你也曾是個快樂的高手!在你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兒童是創造真實剎那的專家,他們還沒有學會按捺住心中的歡欣,所以可以盡情盡興!這也是使每個孩子看起來都如此不可思議的原因。他們完全投入「此時此刻」,完完整整地活在當下,不論白天或晚上都充滿了歡樂和笑聲。這並不只是因為他們沒有工作要做,沒有帳單要付,沒有責任要扛──或許他們的優先順序是不太一樣,可是他們遊戲時的專注和全力以赴,比起我們大人工作時的幹勁,可一點都不遜色。他們有本事從每一口食物、每一朵花、每一片雲、每一個經驗裡,探索、品嘗純然的驚喜,有這分能耐就能夠教他們心滿意足。
抉擇學院(Option Institute)的創辦人之一柯福曼(Barry Neil Kaufman)有一句精采的名言:「我們的憂患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學而時習之。」意思是我們還保有「放心於當下」的本能,我們可以戒掉麻木的習慣,開始全神貫注去品嘗每一分活著的滋味。我相信孩子是上天賜給我們的導師,看到他們那麼傾全力去感覺、去經歷,我們應該記住:他們正為我們示範心靈上的奧妙巧思!是孩子們!是他們為我們指引出一條能尋回喜悅、找到自己真實剎那的必經之路。如同聖經上所說:「除非你能像孩子們那樣,否則你不能進天國。」
待續
摘自《活在當下.第一章你快樂嗎?》Barbara De Angelis 著 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