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0日 星期四

海星一般的勇氣

       有些人離開一段關係之後,就不願再走進愛情了。心裡好像有一塊,不願再被掀開,不想再被提起。你以為不再碰就不會再受傷,可是這樣的躲藏和保護,並沒有讓他們得到真正的快樂,為什麼? 在愛裡,習得了無助曾經你的世界裡都充滿他/她的體會,曾經他/她說他會好好想彼此的關係,可臨了,這些曾經都變成了一種無力。結果,你在離開他/她之後學會的第一件事,不是成長、不是沉澱,而是習得了“無助”。

         Martin Seligman Maier 曾做了一個著名(而且殘忍)的實驗,他把兩隻狗分別關進兩個籠子中,只要籠子上面的燈亮起,底盤就會通電,兩隻狗就會被電得哀哀叫。關在A 籠的小狗A 君在幾經碰撞之後,發現鼻子觸碰到籠子的一個開關可以停止電擊。可是B 籠的小狗B 君無論怎麼亂跳亂叫都無法改變現況,幾次嘗試之後就放棄了,趴在籠子裡一邊哀叫、一邊任電擊宰割。
        後來,狗狗被換到新籠子裡,A 君發現這次無論如何碰撞開關都無法停止電擊,情急之下又做了其他的嘗試,亂叫亂跳,最後跳過柵欄到隔壁的籠子,成功躲過電擊;B 君即使看到了A 君的逃脫過程,卻還是選擇癱軟在通電的地板上,不願意嘗試,甚至放棄叫聲。

        當你覺得你做再多的努力也無法改變現狀,當你曾經用盡其極地挽回一段關係最後還是失望、當你發現每次他給的承諾都跳票,每次你給的等待都沒有盡頭,於是你的無力終於讓你學會,不再做努力、不再相信感情、不再給愛機會,也不再給自己機會。可是,這並不會讓你快樂。

        你以為隔絕感情可以讓自己避免傷心,你想說不去付出就不會有失去,你認為一個人就好了,其實你根本未曾變好過,只是不想再讓自己更難過而已。
於是,你活在一種自我驗證的預言裡: 覺得世界上沒有永恆的愛情→不願意嘗試任何的可能性→因為不願再踏出一步、不願打開心房,當然無法再獲得真誠的愛→然後跟自己說:
“你看吧,世界上果然沒有永恆的愛情。”
不願意嘗試任何的可能性…… 覺得被遺棄→自我懷疑→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不敢提出邀約、不願與他人過度親昵,心想反正再次相信也是再被遺棄→關係是相對的,因為你未曾真誠地對待自己和關係,對方當然也會有所保留,或是相處一段時間之後自動消失→覺得被遺棄→自我懷疑…… 最後你會發現,其實你不是愛不了,而是傷不起。
        幾年前的一段感情在你的心中埋下了針,讓你太害怕再受傷、太擔心會再次失望。但你卻忘記了,現在的你可能已經不再是往昔的你,你可能已經有更多的能力來經營關係;你也忘記了,現在身邊那個對你好的人也不是原先的他/她。
         在感情裡,你遠比過去擁有更多資源和可能性,但你卻因為過去習得的無助,以為自己註定寂寞、與真愛絕緣,就像實驗中的B 君,未嘗試就先放棄,把自己困在原先本來能逃脫的牢籠裡。  如果你不相信一段關係是可以長久維繫的,如果你因為曾經的傷就不願意對自己,或對這段關係好一點,你會發現在多次的情海浮沉以後,還是找不到一個穩定的港口。

        Nathan De Wall 等人透過幾個研究,逃避依戀的人對關係的承諾感較低、也因此更容易有對伴侶不忠的傾向。當逃避與疏離變成一種習慣、當你擔憂太過親近會傷到自己、當你不再願意認真投入一段感情,你也會“如願以償”地,無法擁有一段穩定的關係。

     “我希望我是海星。就算是被切了一半,還是可以永不放棄地長回來。”孩子在學習單上寫了這段話,我反復看了幾遍,感觸很深。 我們都需要海星一般的勇氣。與曾經緊緊相依的他/她分開,那撕裂的傷口本來就無法短時間痊癒。因為離開,原先就是一趟自我重建的旅程,既然是重建,本來就沒有輕鬆可言。可是如果繼續將自己蜷縮在防衛的殼裡,你會發現,不敢去愛的人,最終,仍得不到愛。
        是的,踏出一步可能會使自己再次受傷,但是把自己包起來,並不能帶你到任何地方,只會讓你在同樣的軌道上,複習過去的無助,實現自己的預言。如果你已經看了夠多的勵志書,卻仍停在這回圈裡面,是否應該“立即”做出改變,就是對自己好一點,也應該對“現在”愛你的人好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