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太平公主為何沒像母親武則天那樣當上女皇


  太平公主的財富多了,也就逐漸成了傳說,甚至一直到她死後一百年,還讓人羡慕不已。唐朝中後期大文豪韓愈曾經寫詩說:公主當年欲占春,故將台榭壓城闉。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

 
太平公主當年想要占盡春光,她修建的亭臺樓閣投下重重魅影,甚至把皇帝的宮闕都遮在了陰影之中。你想知道太平公主的田產到底有多大,她的花園到底走多遠才是盡頭嗎?  那你就往南看吧,從長安城一直走到終南山,都根本找不到一塊屬於別人的產業。長安城到終南山,到底有多遠呢?五十裡,這麼遠的距離,都是太平公主一個人的產業,那是不折不扣一個地產大鱷啊。這樣一個富婆,是不是應該做點慈善事業啊?多行善事才能夠收買人心啊。可是太平公主不是這樣幹的。她剛剛到長安的時候,不就跟人家寺院裡的和尚去爭那個磨面用的水碾嗎!雖然我們曾經說過那是她韜光養晦,但是,這樣的事情做多了,畢竟對政治形象不好,長安城的老百姓不買她的賬。

 
太平公主死後,玄宗李隆基抄了她的家,結果發現財貨山積,珍物侔於禦府,廄牧羊馬、田園息錢,收之數年不盡。熟悉清史的朋友知道,乾隆皇帝有一個寵臣叫和珅,也是大肆斂財,到嘉慶皇帝即位後被抄家,結果抄出來的財物折合白銀八億兩,相當於朝廷十年的總收入。所以當時有一個說法叫做: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其實太平公主跟李隆基的關係也是一樣,李隆基在那兒打掃打掃太平公主的家底,那就夠維持一陣子國庫的開銷了。太平公主這樣廣蓄私財,她這財產是從哪兒來的呢?還不都是從老百姓手裡搜刮來的。她置國家和百姓于不顧,又怎麼能夠受到人們的愛戴和認同呢?
 
正因為如此,雖然太平公主為李唐王朝的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她沒有能夠從真正意義上影響中國歷史,也沒有能夠從真正意義上贏得人心。雖然一時權勢逼人,富貴潑天,但是一旦在政治上失敗,影響也就煙消雲散,就像流星劃過夜空一樣。
 
紅顏絕唱
第三個問題:唐朝歷史上這段女性政治人物空前活躍的紅妝時代,同時也是一段著名的亂世,紅妝時代結束之際,也恰恰就是開元盛世開篇之時,這是歷史的偶然,還是時代的必然選擇?我想,雖然在當今,女權的伸張程度已經成為衡量社會發展水準的標準之一,雖然以太平公主為首的這些政壇女性,其政治能力並不比同時代的男子差,但是,我還是覺得,紅妝時代的結束是時代的必然選擇,只有女性干政的歷史結束了,才可能有開元盛世的到來。為什麼呢?有三個理由。
 
第一,只有紅妝時代結束,才能真正結束武氏勢力的影響。武則天晚年做的一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摶合李武兩家,使兩家合同為一家。武則天這個工作做得非常成功,成功到什麼程度呢?我們提到的幾位元政壇女性,全部和武氏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上官婉兒是武三思的情人,韋皇后算是武三思的政治情人,安樂公主嫁給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後來武三思父子被殺,安樂公主又再嫁武三思的堂侄武延秀。正因為這些關係,她們才能挾武家勢力以自重。安樂公主不正是因為武三思在背後撐腰才敢要求當皇太女的麼?同樣,武家勢力也利用她們借屍還魂。當年武延秀娶了安樂公主後,每天沾沾自喜,有一個術士就來巴結他來,說現在天下蒼生百姓,還是非常懷念武則天的,懷念大周王朝的,所以現在就有一個讖語,說黑衣神孫披天裳。所謂神孫就是指聖母神皇的孫子,披天裳當然是指再得天命,重掌江山。通篇解釋起來,就是穿著黑衣服得武家孫子以後還當皇帝。駙馬武延秀不就是聖母神皇武則天的孫子嗎?所以這個術士就跟武延秀說,您現在娶了安樂公主了,又是武則天的孫子輩,您為什麼不穿上一件黑衣服來應一應這個讖語啊?武延秀是個傻瓜,他想是啊,天命難測,我要是披上一件黑衣服應一應讖,說不定真有政治前程呢,因此每天都穿一件黑襖子坐在那兒,幻想有一天能當皇帝。這件事當然表現了武延秀這個人的愚蠢,但是它也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當時武家人還是非常想要借助這些宮廷女性重振雄風的。
 
那麼太平公主和武家勢力有沒有關係呢?不要忘了,太平公主也是武家的媳婦,她的丈夫武攸暨就是武則天的堂侄。雖然武攸暨本人不問政治,但是,唐睿宗時,太平公主還是替他請求抬高武則天的政治規格,要求則天皇後父母墳仍舊為昊陵、順陵,量置官屬,按照帝王規格對待。這說明在太平公主的心目中,武家勢力仍然是她的一個資本。中國古代講究家天下,每一個封建王朝都是一家一姓的政權。那麼,武家勢力借助幾個政壇女性長期延續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權力不能定於一尊,李唐王朝的統治不能真正穩定下來。這對一個王朝的發展當然是不利的。
 
第二,只有結束紅妝時代,才能夠結束女性對政治的不正常干擾。這種說法可能有人不認同,怎麼女性參政,就叫做對政治的不正常干擾呢?中國古代講究男主外,女主內。女性如果有政治才能,也只能充當賢內助,像唐太宗的長孫皇后那樣,才是人們心目中的女性典範。但是,在武則天榜樣的鼓舞下,太平公主等等宮廷貴婦都想要衝破性別界限,出現在政治前臺。這種要求,我們今天看來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卻和傳統的儒家倫理以及政治結構格格不入,女性參政既然不被傳統文化認可,當然很多正統的大臣就對她們敬而遠之了。但是,她們需要人支援啊,怎麼辦呢?
 
有三類人物在這一時期特別活躍。第一類:神鬼僧道,左道之人。當年韋皇后當權,特別寵信一個鬼婆阿來,所謂的鬼婆就是女巫了,阿來則是一個姓的女人,韋皇后經常找她到宮裡算命,替她決定政治上的事情。韋皇后不僅信任女巫,也信任和尚,當時,有一個叫做慧范的和尚頻頻出入宮廷,成了韋皇后的政治高參。後來韋皇后被太平公主他們剿滅了,這些左道之人是不是就偃旗息鼓了呢?還是沒有,慧范雖然是和尚,但是六根不淨,又跟太平公主的奶媽通姦,通過老奶媽的關係,重新得到太平公主的信任,太平公主還保舉他當了三品的御史大夫,給他賞賜無數。到太平公主死後,黨羽也都被抄家時才發現,慧範的財產僅次於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是全國頭號富婆,他是全國頭號富翁。

 
第二類人物是外戚。女性干政經常會引發外戚勢力的膨脹,韋皇后當政,韋氏一門馬上飛黃騰達,太平公主和安樂公主勢力膨脹,他們的夫家也都因此沾光不少。這些外戚本身並沒有本事,卻靠著女性的石榴裙進入朝廷,他們掌握政權,怎麼可能不對政治造成巨大的危害呢。
 
第三類人是所謂的斜封官。斜封官既是宮廷貴婦權勢熏天的標誌,同時也是她們的統治難以持久的一個重要原因。她們不能夠掌控正常的選官途徑,就大肆提拔斜封官,斜封官除了經濟實力外,再沒有任何選拔標準,當然對於政治也是不小的破壞。
 
第三,只有結束紅妝時代,才能夠從根本上扭轉小人當道、世風敗壞的局面。因為有武家的勢力影響和女性干政現象的長期存在,所以從武則天晚年開始,政壇特別動盪。皇帝向走馬燈一樣換來換去,大臣也就無所適從。在這樣動盪的局面下,節操成了奢侈品,朝秦暮楚、左右逢源反倒成了官僚的常態。

 
舉個例子。我們上集講過,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鬥法的時候,崔湜自己當了太平公主的男寵,他的弟弟則追隨李隆基。其實,這還遠不是崔湜的全部故事。崔湜是個美男子,太太也特別漂亮,女兒得兩種優秀基因,當然就更嬌媚動人了。崔湜自己當了太平公主的男寵,那太太和女兒呢?都孝敬給李隆基了。這才叫一家之內,左右逢源。所以當時人嘲笑崔湜托庸才于主第,進豔婦于春宮。千萬不要以為只有太平公主的黨羽如此,李隆基那邊的人也沒高明到哪裡去。李隆基的著名謀臣崔日用就是典型。他不是先依附安樂公主和韋皇后,後來又投靠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嗎?等到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爭權,他又幫助李隆基幹掉了太平公主。他到了晚年的時候,曾經說過一句話:吾平生所事,皆適時制變,不專始謀。然每一反思,若芒刺在背。什麼意思呢?我平生不管做什麼事,還是侍奉什麼人,從來就沒有從一而終過,總是根據需要隨時改變。所以我現在混得還不錯。可是,我每次回憶起早年的行為,都覺得芒刺在背,坐立難安啊。所謂芒刺在背,都已經是晚年的反省了,但在早年真正幹事的時候,他可完全沒有政治立場,有奶就是娘。明末清初時的大思想家顧炎武曾經說過:士大夫無恥,是謂國恥。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國家,要想獲得發展,都必須有足夠堅強的精神支撐。但在那個時候,由一群沒有精神、沒有氣節的人充當官員,他們怎麼能夠締造一個有為的政府,怎麼能夠締造一個有為的國家呢?
 
這樣看來,雖然我們支持女權,雖然我們也知道,即使在古代,一些婦女的政治才幹也不遜鬚眉,但是我們還是不得不承認,唐朝其實並不具備女性參政的社會條件,因此向男權政治回歸,也就成為一種必然。
 
武則天去世之後,留下了一個充滿生機的社會,但是同時也留下了一個李武兩大勢力並重、宮廷女性空前活躍的複雜局面。正是外姓和女性,成了阻礙李唐王朝向前發展的最大障礙。在紅妝時代裡,正是通過一次又一次血腥的宮廷政變,最後終於清除了外姓和女性的勢力,武則天時代社會改革的成果才能顯露出來。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大唐王朝才終於走出了歷史發展的瓶頸,迎來了錦天秀地、滿目俊才的開元盛世。開元盛世的到來,正是以紅妝時代的結束這個悲劇為代價,這可能就是歷史的代價,可能也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啟示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