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擁有氣質你甚至不必花一毛錢,只需注意自己的脾氣、端正自己的品格、淨化自己的思想、充實自己的內在,無形之中,你的談吐、態度、舉止都會烙印上一股清新而脫俗的標籤。
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
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
一段經典對話
唐太宗問許敬宗:我看滿朝的文武百官中,你是最賢能的一個,但還是有人不斷地在我面前談論你的過失,這是為什麼呢?
許敬宗回答:春雨貴如油,農夫因為它滋潤了莊稼,而喜愛它,行路的人卻因為春雨使道路泥濘難行而嫌惡它;秋天的月亮像一輪明鏡輝映四方,才子佳人欣喜地對月欣賞,吟詩作賦,盜賊卻討厭它,怕照出了他們醜惡的行徑。
無所不能的上天且不能令每個人滿意,何況我一個普通人呢?我沒有用肥羊美酒去調和眾口是非,況且,是非之言本不可聽信,聽到之後,也不可傳播。
君王盲目聽信臣子的,可能要遭受殺戮;父親盲目聽信兒子的,可能要遭受誅殺;夫妻聽到讒言,可能會離棄;朋友聽信讒言,可能會斷交;親人聽到讒言,可能會疏遠;鄉鄰聽信讒言,可能會生分。
人生有七尺高的身軀,要謹慎對待聽到的傳言,舌頭上有龍泉劍,殺人不見血。哪個人在人前沒有說過別人?哪個人背後不被別人評說?
唐太宗說:「你講得很好,我會記住的!」
的確,一個人若想取悅於每個人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凡事依正道而行,無愧於心,別人說長道短,無須理會。
人若悟到這一點,自然就省卻了許多的煩惱。
這是許敬宗智慧的地方,也應該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為人處世的借鑒和參照。
只要自己路走得直,無愧於心,完全不必去理會他人的評說。
2015年8月14日 星期五
原來這才是“上善若水”!
一位年輕的商人被搭檔出賣,人財兩空,痛不欲生,想跳湖自盡。
他在湖邊碰上了一位觀水靜坐的智者,便將自己的境遇逐一細述。
智者微笑著將他帶回家中,令其從地窖裡搬出一塊偌大的堅冰。
商人雖然百思不得其解,但還是照做了。
冰塊搬出來後,智者吩咐:“用力砍開它!”
商人找來斧頭便砍,不料猛烈的重擊,只能在冰面上劃下一道細微的印記。
商人又掄起斧頭,全力劈鑿。
一會兒,對著掉落的冰屑,他氣喘吁籲地搖頭:“這冰實在太硬了!”
智者不語,將冰塊放在鐵鍋中煮。
隨著溫度的升高,冰塊慢慢融化。
智者問:“你從中有所領悟沒有?”
商人說:“有些領悟了。我對付冰塊的方式不對,不該用斧頭劈,得用火燒。”
智者語重心長地說:“我所讓你看到的,是成功人生里的七種境界。”
冰雖為水,卻比水強硬百倍。
越在寒冷惡劣的環境下,它越能體現出堅如鋼鐵的特性。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一種境界:【百折不撓】。
水化成氣,氣看無形,若氣在一定的範圍內聚集在一起形成聚力,便會變得力大無窮,動力無比。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種境界:【聚氣生財】。
水淨化萬物,無論世間萬物多髒,它都敞開胸懷無怨無悔地接納,然後慢慢淨化自己。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三種境界:【包容接納】。
水看似無力,自高處往下流淌, 遇阻擋之物,耐心無限,若遇菱角磐石,即可把菱角磨園,亦可水滴石穿。這是成功人生的第四種境界:【以柔克剛】。
水能上能下,上化為雲霧,下化作雨露,匯涓涓細流聚多成河,從高處往低處流,高至雲端,低入大海。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五種境界:【能屈能伸】。
水雖為寒物,卻有著一顆善良的心。它從不參與爭鬥,哺育了世間萬物,卻不向萬物索取。這是成功人生的第六種境界:【周濟天下】。
霧似飄渺,卻有著最為自由的本身。聚可云結雨,化為有形之水,散可無影無踪,飄忽於天地之內。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七種境界:【功成身退】。
人心如水,之所以有能力懸殊、 善惡不同、生死之欲,皆因各自境界不等罷了!
人生如水、水如人生。
好話?壞話?
戰國時期,魏國吞併了中山國,魏文侯把這塊新占領的土地,分封給了自己的兒子。
有一天,他問羣臣:「我是怎樣的君主?」
眾人答:「仁君。」
唯獨任座表示異議,說:「分封土地,給兒子不給弟弟,算什麼仁君?」
魏文侯聽後十分反感,任座也因此離座而去。
魏文侯又問翟璜,翟璜回答:「我認為是仁君。」
魏文侯問:「你為什麼這樣認為呢?」
翟璜說:「我聽人說:『君主禮義,臣下就耿直』。
剛才任座說話那麼直率,就足見您是一位仁君。」
魏文侯聽後羞喜交加,趕快派人把任座請了回來。
2015年8月7日 星期五
人脈的本質
出身和運氣是無法選擇的,但“一個人的才華和學識是通過努力必然獲得的東西”。如果你通過努力成為優秀的人,那麼就會有另外優秀的人、有價值的人願意為你提供幫助。這種像市場交換的“等價原則”,聽起來殘酷,卻是人脈的本質所在。
從幼稚園開始,每個人就都已經有一些選擇朋友的原則—儘管並不自知。
事實上,資源分佈的不均勻,必然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某種依附關係。
觀察一下,就可以看到事實:幼稚園裡玩具多的孩子更容易被其他孩子當作朋友。那麼,玩具最多的孩子朋友最多麼?答案並非肯定。如果你像我一樣有機會、也恰好願意多花一點心思與那個玩具最多的孩子交談的話,你也很快就會發現,在他的心目中,與所有成年人一樣,朋友被劃分為“真正的朋友”和“一般的朋友”。以下我們姑且把那個玩具最多的孩子叫做“小強”。
當時我很好奇,耐心等待小強告訴我誰是他“真正的朋友”。最終,他告訴我,真正的朋友只有兩個。其中一個是男孩,另外一個是女孩。那我就問他,“為什麼你認為那男孩是你真正的朋友?”小強一秒鐘都沒猶豫,告訴我說,“他從來都不搶我的玩具,他跟我換。”我又問他,“那,為什麼你認為那女孩是你真正的朋友?”這次小強猶豫了好一陣子,在確定我會給他保密之後,磕磕巴巴地說,“她好看。我把新玩具全都先給她……”我笑。過一會兒又問他,“她覺得你好看麼?小強愣了一下,滿眼的無辜,“不知道……”我又問,“那她現在手裡的玩具是誰的?”小強突然顯得很緊張,“不是我的。”我決定不去問那小女孩什麼問題了。
基於種種原因,生活中總是只有少數人是大多數人想要結交的朋友。但是同樣基於種種原因,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那些少數的人是如何理解他們大多數人的行為的。剛才小強說他那個“真正的朋友”從來都不“搶”他的玩具,而是“換”。注意這兩個詞。
在這裡我們不討論所謂的“心計”。確實有些人有很深的城府,至少比另外一些人更深,他們可以用常人想不出的,就算想得出來也做不到的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在這裡,我們只討論最普遍的情況。
一、所有的人都喜歡並重視甚至偏愛一種交換,“公平交換”。
小強也許並沒有意識到,他所擁有的玩具數量,使得他從概率角度出發很難遇到“公平交換”,因為絕大多數孩子沒有多少玩具,甚至乾脆沒有玩具,所以,那些孩子實際上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與他進行“公平交換”。對他來講,不公平的交換,等同於“搶”,沒有人喜歡“被搶”。而與他“換”的那個男孩,讓小強感受到公平。小強也有自己想要的但是卻不擁有的,所以,他也去“換”而不會去“搶”,因為他自己就不喜歡“被搶”……
某種意義上,儘管絕大多數人不願意承認,他們的所謂“友誼”實際上只不過是“交換關係”。可是,如果自己擁有的資源不夠多不夠好,那麼就更可能變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換”,最終成為對方的負擔。
這樣的時候,所謂的“友誼”就會慢慢無疾而終。也有持續下去的時候,但更可能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一次交換,以便實現“公平”。電影《教父》裡,棺材鋪的老闆亞美利哥。勃納瑟拉決心找教父考利昂替他出氣並為自己的女兒討回公道的時候,亞美利哥就是“索取方”。許多年後,教父考利昂終於在一個深夜敲開了亞美利哥的門……
所以,可以想像,資源多的人更喜歡,也更可能,與另外一個資源數量同樣多或者資源品質對等的人進行交換。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公平交易”更容易產生。
事實上,生活裡隨處可見這樣的例子。哪怕在校園裡,“交換”本質沒有體現的那麼明顯,但是,同樣性質的行為並不鮮見。比如,某系公認的才子,會與另外一個系裡公認的另外一個才子會“機緣巧合”地邂逅而後成為“死黨”。俗話常說,“英雄所見略同”,可能就是他們一見如故的原因,所以,他們之間的談話以及任何其他活動往往都會讓他們覺得相互非常“投機”。
好多年前,我注意到一個現象,當別人求助於我的時候,我內心往往非常抵觸,卻又怕別人說我是所謂的“不夠意思的人”,於是硬著頭皮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有一次特別受傷的時候,突然一閃念,想明白,原來這種尷尬本質上並不是來自於我沒有“樂於助人”的品性,而是來自於我自己的精力並不足夠旺盛,沒有旺盛到處理自己的事情綽綽有餘的同時,還有大把的時間精力用來幫別人做事。
事實上,我自己根本己經是正在過河的泥菩薩。後來,我開始懷疑,雷鋒的領導是否太白癡,因為他沒有給自己的下屬分配足夠的工作。這是那天晚上與我來講非常驚喜的一件事兒,因為我發現我正在獨立思考。
承認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從我重新思考雷鋒的領導那天開始,我掙紮著去學習如何做事量力而行。說起來好笑,自己的智商有限到過去竟然沒想到“量力而行”是如此高難度的行為模式:
1)承認自己能力有限;
2)不怕在別人面前露怯;
3)敢於不去證明自己是“好人”……
二、只有優秀的人才擁有有效的人脈
所以說,往往只有優秀的人才擁有有效的人脈。並且正因為這些人隨時隨地都可能要回避“不公平交換”的企圖,他們才更加注重自身的品質,知道不給他人製造麻煩,獨善其身是美德。常言說,“事多故人離”,是非常準確的觀察。
而那些不優秀的人往往並不知道這樣貌似簡單的道理,他們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狀況只能使得自己扮演“索取者”的角色;進而把自己的每一次“交換”都變成“不公平交換”,最終更可能使交換落空。因為誰都不喜歡“不公平交換”;每次交換的落空,都進一步造成自己的損失,使得自己擁有的資源不是數量減少,就是品質下降,進一步使自己更可能淪為“索取者”。惡性循環,甚至可能永世不得翻身。
還有些人,過分急於建立所謂的人脈,並全然不顧自己的情況究竟如何。對於這樣的人,人們常用一些專門的詞來描述他們,“謅媚”、“巴結”、“欺下媚上”、甚至“結黨營私”等等。這樣的人,往往也不是他們故意非要如此的。他們只是朦朧地意識到自己一個人的力量過於渺小,所以,才希望能夠借助其他的力量。而一個人越是渺小,越是襯得他的欲望無比強烈。
整體上來看,人脈當然很重要。不過,針對某個個體來說的話,更重要的是他所擁有的資源。有些資源很難瞬間獲得,比如金錢、地位、名譽,尤其在這些資源的獲得更多地依賴出身和運氣的現實世界裡。然而有些資源卻可以很容易從零開始,比如一個人的才華與學識。才華也好學識也罷,是可以通過努力必然獲得的東西。
一個人心智慧力一旦正常開啟,就會發現自己在這個資訊唾手可得的世界裡,只要正常地努力,並且有耐心和時間做朋友,很容易成為至少一個領域的專家。努力並不像傳說中的那麼艱苦,只不過是“每天至少專心學習工作六個小時”;耐心卻遠比大多數人想像得巨大,“要與時間相伴短則至少五年,長則二十年”。
許多年後的今天,我又發現另外一個多年前智商平平的我不可能想明白或者預想到的事情(當然我現在也依然智商平平,只是多了些智慧): 當一個人身邊都是優秀的人的時候,沒有人求他幫忙。因為,身邊這些優秀的人幾乎無一例外都以耽誤別人的時間為恥,同時,這些人恰好是因為遇到問題能夠解決問題,才被認為是優秀的。
如果,終於有一天,你己經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你會驚喜於真正意義上的有價值的所謂高效的人脈居然會破門而入。你所遇到的人將來自完全不同的層面,來自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不同的方向。而你自己也不再是過去一無是處的你,你不再是“索取者”,你扮演的是“樂於助人”的角色,很少有人討厭善意的幫助,更何況你是被找來提供幫助的呢。
甚至,你會獲得意外的幫助。如果你是一個優秀的人、有價值的人,那麼就會有很多另外優秀的人、有價值的人為你提供幫助。這樣的時候,這樣的幫助往往確實是“無私”的。正如沒有哪個醫生做到救死扶傷之後僅僅因為酬勞太少而惱羞成怒的一樣,那些品質優秀到一定地步,境界豁達到一定層次的人,往往真的可以做到“施恩不圖報”。
因為對他們來講,能夠有機會“驗證自己的想法”本身就己經比什麼都重要,並且可以令他們身心愉悅。然而真正有趣的現像是,被幫助的你也正因為並非尋常之輩,所以一定懂得“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的道理。最終皆大歡喜,只因為“溝通成本幾近於零”,同時的效果自然是“交流收益相對無窮放大”。良性迴圈。
三、打造自己,就等於打造人脈
生活的智慧就在於,集中精力改變那些能夠改變的,而把那些不能改變的暫時忽略掉。專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優秀的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獨立的人,比什麼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於打造人脈,如果人脈真的像他們說的那麼重要的話。事實上,我總覺得關於人脈導致成功的傳說其實非常虛幻,只不過是不明真相的人臆造出來的幻象罷了。
我並不是說,從此就不用關心自己身邊的任何人了,或者說從此就無需與任何人打交道了。善於與人交往也是需要學習,並且也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實踐的一種技能。我只是提醒你,別高估自己,誤以為自己有那麼多足夠的時間可以妥善地處理好你與你身邊所有人的關係。流覽一下你的手機通訊錄裡的名字吧,有多少己經很久沒有聯繫過了?這麼多年,我只見過兩三個人回答我說,“最長時間沒聯繫的,也不超過兩個星期。”其中一個還是特別固執而特殊的人,他的手機通訊錄裡,總計才有22個名字。
畢淑敏一次曾提到她自己的一件事:…我學心理學課程一事,純屬偶然。朋友XX摔斷了腰椎骨,打了石膏褲,癱躺床上三月。我在自家牆上的掛曆上寫了一行字:”每週給XX打個電話。”我當醫生出身,知道臥床不起的病人非常寂寞,希望能躺著聊聊天。後來我就按照掛曆上的提示,每週都給這個人打電話,有一句沒一句地閒聊。儘管我很忙,還是會多磨出一點時間,讓她開心。後來有一次,她隨口說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教授林孟平到北師大帶學生……我問,我能跟她學習麼?朋友說,那可不知道。後來感謝那位朋友,我能學心理學,多虧你摔斷了腰。
事實上,真正的關心最終只有一個表現:為之心甘情願地花費時間,哪怕“浪費”時間。這也很容易理解。因為,當你把時間花費到一個人身上的時候,相當於在他/她的身上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不管最終的結果如何,反正,那個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最後你喜歡還是不喜歡。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最終,“真正的好朋友”誰都只有幾個而己。
這實在是一個大到寫兩本書都可以的話題。以下是我的幾個簡單的,但實踐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建議:
1、專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
2、學習並擁有更多更好的技能;
3、成為一個值得交往的人;
4、學會獨善其身,以不給他人製造麻煩為美德;用你的獨立贏得尊重;
5、除非有特殊原因,應該儘量回避那些連在物質生活上都不能獨善其身的人;
6、那些精神生活上都不能獨善其身的,就更應該回避了。儘管甄別起來比較困難;
7、真正關心一個朋友的意思是說,你情願在他/她身上花費甚至浪費更多的時間;
記住,一個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決於自己多大程度上可以脫離對外部世界的依附。
2015年8月2日 星期日
中庸之道:不可不圓,不可太圓
飯,不可不飽,不可太飽。不飽對不住美食,太飽對不住身體。飽中略餓,餓中微飽,乃養生之道、健康之本,少吃四成飯,多活二十年。
酒,不可不醉,不可太醉。不醉,品味不出酒的妙處,進入不了酒的佳境,難以人酒合一,水乳交融。太醉,胡話連篇,醜態百出,失言失禮,傷己傷人,令人生厭。正所謂不可不醉酒中鬼才,不可太醉飲中君子。
事,不可不察,不可太察。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不察,恐怕交上壞人;不察,可能做錯事情;不察,難免上當受騙被人利用;擦亮眼睛,不可不察。但是,太過精明會沒有朋友,太過苛求會找不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太挑剔永遠無法快樂滿足,該清醒時清醒,該糊塗時還得糊塗。
節,不可不傲,不可太傲。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做人要有骨氣,有個性。當然也不可太傲,要隨和、大度、寬容,于浩然正氣中透出溫情敦厚、質樸無華。
人,不可不防,不可太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防人之心不可無,否則每時每刻都有可能受到威脅和傷害。太防,在拒絕別人進入自己心靈世界的同時,也把自己硬生生地擋在外面,成為一名空虛孤獨的行者。
己,不可不圓,不可太圓。日中則移,月滿則虧。做人三分傻,不可太圓滑,外圓內方,方圓有度,才是處世之道。
規,不可不從,不可太從。規章制度面前,必須不折不扣遵循。但是,沒有主見地一味跟風,不加分辨地隨意苟同,沒有原則地隨波逐流,勢必喪失做人的起碼準則,淪為“太從”的奴隸.
轉載自:星雲大師
訂閱:
意見 (Atom)
